湖北合美宜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每一個作品都追求完美

當前位置:主頁 > 新聞信息 > 工業新聞 >

行將消失的瓦匠: 堅守一塊青瓦 只為一缕鄉愁

日期:2019-05-17 / 人氣:

  瓦匠師傅黃錦周用瓦弓順瓦坯的弧度切割,去掉多余的泥土,留在瓦坯內的即是未燒製的瓦片。這是製瓦的傳統方法——“板瓦”。

  在梅州地區,客家圍龍屋是當地的特色建築,一屋一瓦如同塗抹在家鄉的特殊符號。有一群瓦匠,用汗水和泥土為家鄉父老鄉親築起了遮風避雨、日餐夜宿的青瓦屋頂,他們為家鄉描繪了迷人的鄉愁。

  在如今這個年代,青瓦已逐漸被鋼筋水泥所取代,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裏,瓦匠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。有的人離開了,也有的人選擇堅守,在大埔高陂鎮古竹村,就有一群“固執”的瓦匠,他們默默守護着這個老行當。

  進入大埔縣高陂鎮古竹青瓦廠,記者看到,一位瓦匠師傅正把手中的黏土往地上的瓦坯模具一甩,雙腳使勁把黏土踩實,再用瓦弓順瓦坯的弧度切割,去掉多余的黏土後,拿起模具左手一翻,瓦坯成型,整個過程用時近15秒。之後等待晾幹燒製,一塊青瓦就此誕生。

  這是傳統青瓦泥坯的做法,據瓦匠師傅徐開賢展現,“製作瓦坯的傳統方法有‘板瓦’和‘桶瓦’兩種,古竹青瓦廠用的是‘板瓦’,即在一塊厚模具上刻出瓦的模型,每次可印出兩塊瓦坯。”

  古竹青瓦廠內一共有4位傳統手工製瓦的老師傅,平均年齡近60歲,年紀最大的徐開賢今年已63歲。上世紀80年代是製瓦工業的興盛時期,大埔全縣有70多間瓦廠,僅古竹村就有8間。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,出生在古竹村的徐開賢17歲就已經開始學習製瓦手工技藝,22歲就到福建漳州等地瓦廠工作,到現在辗辗轉轉接觸製瓦行當已有46年。

  在瓦廠,徐開賢一個月工作約25天,每天8小時,能夠做出約1200片瓦坯,月均收入3000多元。對於製瓦他已經駕輕就熟,“製瓦最重要的是把瓦坯做端正,狀似梯形,這樣的瓦片才會實用。”這是徐開賢在這一行當工作多年的心得。

  除了製坯外,能否做出一片上等的青瓦,對於前期黏土的選料、拌泥,以及後期的搬運、裝窯燒製都有一定的講究,特別是在裝窯燒製時,更要耐心細致。“古竹青瓦廠一次裝窯燒瓦約5萬片,耗時半個月,特別是最後8天時間至關重要,必須日夜輪班盯緊瓦窯,並需每隔5分鐘不間斷地給窯裏加木材保持恒高溫,稍一懈怠就可能使這批瓦坯作廢,造成巨大的損失。”徐開賢說。

  慢工出細活。這些年古竹青瓦廠燒製的青瓦不論顏色、品質、硬度和韌性都保持良好的水平,深受顧客的青睐,青瓦不止暢銷梅州各縣區,甚至賣到了深圳、惠州、潮州、河源等地。梅州紀念園、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景區都曾采購過古竹青瓦廠的青瓦。

  隨着社會經濟的擴展、現代文明的影響,以及住房習慣的改變,如今建房另外地使用鋼筋混凝土作材料,屋頂再不需要用青瓦遮盖,瓦房也逐漸被樓房所取代,沿用了幾千年的青瓦與現實社會漸行漸遠,用途只局限在建造傳統民居和修缮祖屋等方面,用量不大,瓦窯生產每況愈下。

  越來越多的青瓦廠不得不關閉,瓦匠師傅在活計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也紛紛轉行。“之前大埔全縣還有70多間瓦廠,如今僅剩下古竹村兩間,古竹村原本還有50多位村民從事手工製瓦行當,如今只剩下五六人。”徐開賢遺憾地說。

  瓦廠能否能夠繼續生存下去?這是萦繞在古竹青瓦廠的瓦匠師傅們心頭的難題。但徐開賢並不悲觀,“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,從現在社會現狀上看,用瓦量雖然少了,但瓦廠也跟着少了,產銷仍處於平衡狀態,所以瓦廠就還有生存的空間。”加上現在政府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,也有不少富裕起來的成功人士回鄉修建祖屋等,青瓦仍有一定的市場。

  近年來,很多瓦廠放棄了傳統手工製作瓦坯的方法,采用了機械生產的方式,以煤炭為燃料燒窯,以求節約成本增加效益。但古竹青瓦廠仍然在用傳統的手工製作瓦坯手法,用雜木為燃料燒窯出瓦。徐開賢認為,“這種生產模式不當保存了傳承千百年的生產工藝,用雜木為燃料燒製出來的瓦片較之耐曬耐風化,也更有仿古的味道,相信會受市場青睐。”

  事實上,徐開賢說的話也得到印證。“顧客在挑選青瓦時,基本會選擇手工製作的青瓦多一些。”古竹青瓦廠老板徐開海說。

  相比瓦廠能不能生存下去,徐開賢對於青瓦的手藝傳承問題更加擔憂。在古竹青瓦廠,仍然活躍在青瓦製作一線的徐開賢、黃錦周等瓦匠年齡都在60歲左右,他們沒有帶徒弟,子女等年輕一輩基本都在外面擴展,不願意學習青瓦製作技藝而從事其他職業,瓦匠作為一種傳統技藝,作為時代的產物,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。

  “現在年輕人如果有興趣學習青瓦的製作技藝,我也很樂意教,如果最後失傳了,未免有些可惜。”徐開賢說。不過徐開賢也能理解年輕人的想法,瓦匠這個行當工作勞累,收入一般,並不是現在年輕人喜歡從事的行當。而對於他自己來說,只要身體健康,他還會一直做下去。“做瓦匠工作比較自由,沒有束縛,能夠鍛煉身體,而且也是我喜歡做的工作。”徐開賢說。

  在徐開賢看來,土木結構的青瓦房,是家鄉的一大建築特色。哪個圍龍屋用到了他做的青瓦,徐開賢都感到無比自豪。如今,有瓦的房子不多見了,但漸行漸遠的青瓦房始終是他揮之不去的記憶,仍然保留着的單間或多間的青瓦房子,守候着的是內心最溫暖的鄉情。

  徐開賢已經63歲了,因為常年做手工製作青瓦的重活,身體也落下不少毛病,腰椎和手腕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。今年初,跟他一塊在古竹青瓦廠工作的黃錦周師傅因為手腕疼痛難忍,在家休息了一個月。工作之余他們時常會互相開玩笑說,“一把年紀了怎麼還不退休,在家裏享享福,何必多受罪。”本來家裏兒女已經成家,沒有了經濟負擔,他們可以不用這麼操勞,但也沒有人真的願意放下這個工作。對於他們來說,瓦匠也是一種快樂的情感寄托。

編輯:www.baking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