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城市邊角地變身社區小公園
日期:2019-05-22 / 人氣:
如何讓城市美化不留“死角”,去年重慶提出盤活小、散、碎的“邊角地”,讓這些閑置土地變廢為寶,增加城市開敞空間,達到優化城市形象、提升城市品質的目的。
截至目前,全市利用“邊角地”規劃建設的第一批3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已投用。過去惹人嫌的“邊角地”搖身一變,成為市民喜愛的社區公園,休閑運動,其樂融融。
城市建設常會留下一些“邊角地”,因其面積一般不超過1畝,不適合單獨開發建設,所以大多閑置着。
為盤活這些邊角地塊,2018年8月,我市啟動“在建成區利用邊角地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”行動計劃,到2020年,我市將利用“邊角地”修建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。
截至目前,第一批3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已建成投用,在此基礎上,今年內還將有20個投用。
4月5日—6日,重慶日報記者對部分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進行實地走訪時發現:相較於中央公園這樣的大型公園,這種社區小公園面積雖不大,但非常“親民”——由於這些小公園就在社區附近,周邊居民的“到達率”更高,更受居民們恭迎。
4月6日下午,渝北區春華體育文化公園西門,周令芬阿姨抱着一歲半的孫女從公園出來。
周阿姨今年64歲,住在附近的兩江豪庭小區。當天,她帶着孫女來公園玩耍一會後,正準備回家。
“不管白天還是晚上,都能在這裏休閑放松,特別好。”周阿姨說,過去,想休閑放松,只能到約3公裏外的中央公園,距離比較遠,沒家人開車的話,帶着孩子就不太方便。
這個公園裏有塑膠跑道、吊環、羽毛球場、籃球場等,深受附近居民恭迎,每天來散步、鍛煉的居民絡绎不絕。
“自家附近新增了公園,不僅多了休閑場所,還能和附近的居民們另外地交流,增進鄰裏感情。”對周阿姨來說,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公園,卻讓她感到生活品質更上了一個臺階。
同樣在渝北區,雙鳳橋附近的鳳鳴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除配有籃球場、羽毛球場、健身器械設施外,還修建了一個兒童戲沙池。沙池中的沙子不是一般的河沙或者海沙,而是通過粉碎石英石製成的細小顆粒。
比起河沙,這種細小顆粒不會形成粉塵,不汙染環境,更重要的是不損害兒童健康,更讓家長們放心。只要天不下雨,總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前來玩耍。
“公園就在小區旁邊,平時經常帶兒子來玩,他也很喜歡這裏。”家住名人港灣小區的張潇蔚說,全家人經常到這裏休閑、散步,兒子在公園裏還交了很多新好友。
4月5日下午,南岸區回龍灣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內非常熱鬧,不少市民在公園散步。兩個羽毛球場、幾處乒乓球臺也有人在使用。
最熱鬧的當屬三人製籃球場。裏面共有三組人在進行“鬥牛”(三人製籃球的別稱),旁邊還有觀眾圍觀。打球的人,既有十幾歲的學生,也有20-30歲的上班族,還有幾位中年人。
“公園一修好,我就到這裏來打球了。”家住回龍灣小區的蘇灿與兩個同學坐在場下,準備“接組”上場。
蘇灿說,這一帶的籃球場並不少,但多數都是各小區內部的,使用起來一是不夠方便,二是每個球場的人都特別多,往往有四五組隊伍排隊。回龍灣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修好後,對周邊小區的籃球愛好者進行了有效的分流。
在目前已投用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中,基本每個公園都配備了籃球場、羽毛球場、乒乓球臺這些常見的運動場地和設施。還有部分公園,配備了五人製足球場。
“我最喜歡公園的足球場,很實用。”重慶市第八中學渝北校區的初一學生李明梓(化名)喜歡在春華體育文化公園踢球。他說,過去想在節假日踢球,最發愁的就是場地難找,如今,他們可以在家附近的公園切磋球技了,“球場旁還配備了自動販賣機,渴了就可以直接買飲料。”
據了解,目前主城區五人製足球場數量並不算多,有些收費較貴,且大多數需要提前預約。而這些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配備的五人製足球場,能很大程度滿足周邊市民踢球的需要。
與其他城市不同,重慶是一個山城,如何用好“邊角地”修公園,還有一個“因地製宜”的問題。
比如,位於江北區的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,其原始場地大致呈長方形,最高差約36米,通行極為不便。
為此,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結合其原始地形,除了布局運動場地外,還引入“山地運動”的理念,使高地差的地形轉化為山地運動的自然場地。不僅方便運動,還為周邊市民供應了一條安全便捷的道路。
“現在一出門就是公園,環境好了,而且我們去公交站也近了。”家住公園附近的市民周瓊英說。
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用心辦好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小事、好事、身邊事,提升城市品質,增加城市公共開敞空間,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,將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交付使用,屆時將惠及群眾200萬人。
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,而且“邊角地”位於城市建成區,每塊地的周邊環境又不一樣,所以這種社區小公園如何規劃策劃還是很“考究”的。
作為一名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策劃師,彭希茜說,所有的公園在策劃前,都進行了大量調研,了解周邊居民的需求,更要根據“邊角地”的原地形情況進行策劃。
“最典型的,就是江北區的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。”彭希茜說,修建該公園前,策劃團隊對公園周邊地形、環境以及居民活動軌跡和需求進行了細致調研,發現了三個特點:一是這裏的地形落差較大,整體地形不平整;二是地形阻隔了市民出行;三是周邊社區的配套運動設施較少。
比如,利用“高地差”,引入“山地運動”理念,設置了登山步道,讓公園的“高地差”成為一個特色;同時,周邊居民也有了一條出行的捷徑。
“由於這裏有‘高地差’,在道路的一些適當位置,策劃了觀景平臺。”彭希茜展現,借助地形特點,公園選用櫻花、藍花楹等觀賞樹種,結合草坪、灌木、喬木等植被,打造出“多維園林景觀”。
而在運動場所的規劃上,考慮到周邊居民的需求,規劃了籃球場、羽毛球場、乒乓球場、健身器械區以及兒童運動區等。
彭希茜還展現,公園策劃中還有一些細節,比如園內建築、球場、多性能活動場地等大多采用了透水混凝土、仿石磚生態環保材料;配備了“24小時圖書館”“24小時無人販售機”等設施,也有WiFi覆盖。
截至目前,我市已利用“邊角地”打造出3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,總體上,市民普遍給了“好評”。但也有部分熱心市民表示,希望能繼續完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配套設施,讓公園更舒適。
“公園修得很好,就是今天太曬了,暫時沒有地方遮陰。”住在春華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附近的市民周令芬說,這兩天,重慶天氣突然熱起來,公園裏的樹木枝葉還不夠茂盛,沒能形成遮陰的地方,“其實我們都特別喜歡這個公園,希望到了夏天,公園裏可以有些樹蔭,大家耍起更舒心。”
其次是座椅問題。比如位於巴南區的盧家崗體育文化公園,周末時,幾乎“人滿為患”,公園的座椅“座無虛席”。
還有市民建議,盡早把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室內設施性能開發出來,比如小書吧、小商店等。
“修公園的時候,在植樹方面,我們就有兩點考慮。”一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中標方表示,根據策劃,樹木不能離周邊居民樓太近,會影響采光;同時,盡量形成樹陣,讓大家遮陰休閑。但目前,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樹木進行了保護性修剪,需要時間沈澱,才能恢復成蔭。
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方面則表示,部分公園投用後,一直在積極收集、采納群眾的相關意見建議,在後續相關公園的策劃、施工過程中吸收經驗、積極改進。下一步,他們將統籌協調安排,盡快完善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的配套設施,盡最大的努力,滿足市民的需求。
利用“邊角地”建設社區體育公園,在其他城市已有先例,珠海便是其中的典型。此前,重慶也曾向珠海“取經”。
對“邊角地”建設社區體育公園,珠海放寬行政審批方面的限製,征求周邊群眾意見後即可實施建設。不過,建設堅持“不改變土地用途、不征收用地、不占用新的土地”的原則,目標為按照500米至1000米距離,步行10至15分鐘左右到達的標準進行布點。
上世紀70年代,日本城市公園進入規範化、規模化擴展。在城市化進程中,公園成為最主要的城市綠地。
到2000年,日本東京的城市公園體系中,面積在25-400平方米之間的社區公園數量達到3000個,其最小的效勞區域半徑為250米,最大的為1000米。
而到了2013年,東京已經有了7900多個這樣的居住區公園,既為附近居民供應了遊憩場所,也能綠化城市角落。在日本自然災害多發的背景下,社區公園還能起到應急避險的作用。
編輯:www.baking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