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合美宜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每一個作品都追求完美

當前位置:主頁 > 新聞信息 > 工業新聞 >

沈钧儒舊居等建築修缮完成青磚黛瓦故景如初如

日期:2019-05-23 / 人氣:

  在渝中區,藏身於大禮堂背後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自整治維修工程啟動以來,備受市民關註。今年初,渝中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今年將完工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西區。而在上月,渝中區電創園數字經濟及重點招募推介會上,有關負責人還專門向與會嘉賓進行了推介風貌區。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目前建設情況如何?記者帶你進入現場,提前看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新面貌。

    近日順着馬鞍山一條陡峭的施工小道爬上馬鞍山傳統風貌區,雖然已是下午5點過,但風貌區內施工作業的工人還不少。記者看到,現場的工人主要在進行刷油漆、拆架子、回填溝渠等作業,兩位正在為一棵黃葛樹培土的工人告訴記者,整個風貌區內的大部分建築整治維修差不多已完工,現階段主要進行管網改造和環境整治。

  據展現,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分為東西兩區實施,西區以保護修缮、排危整治和環境改造為主,建築面積7034平方米。項目啟動之初,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,項目要還原“青磚黛瓦,綠樹紅墻”的歷史文化風貌,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。

  在現場看到,風貌區內經過整治維修的大部分建築以青磚黛瓦為主,在條石上修建圓形的拱門、朱紅的窗戶和考究的圍欄,給風貌區增添了幾分厚重感。值得一提的是,風貌區內,一人合抱的黃葛樹大多還在,樹與樹之間,翠綠的樹葉相連,為風貌區撐起了一把天然的綠色傘盖。

 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西區內有文保建築6處,建築面積達1917平方米。記者在現場了解到,此次對6棟文物建築都進行了修缮,主體施工均已完成。其中就包括已修缮完成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沈钧儒舊居。

  沈钧儒舊居是一幢二樓小院,硬山屋頂,黃墻青瓦,配上朱紅色的大門,整個建築在青磚黛瓦的建築群內異常顯眼。抗戰時期,沈钧儒先生長期居住於此。不僅如此,茅盾、史良、邹韬奮、李公樸、黃炎培等,都曾租住在馬鞍山一帶。

  緊靠沈钧儒故居的馬鞍山28號和29號,連同沈钧儒舊居,是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內最為別致的三幢小洋樓,而且它們同屬一位主人。據記載,三幢樓房為1938年重慶久裕錢莊經理李正铨的自建產業,自上而下,分別以他三個兒子李忠良、李忠孝、李忠厚名字起名“良莊”“孝第”“厚庐”。樓房皆呈“工”字形布局,而“厚庐”就是沈钧儒舊居。

  此前,還參加過在沈钧儒舊居舉行的範長江生平紀念展。展覽展現,1940年12月10日,在今天重慶大禮堂背後的馬鞍山,一場婚禮吸引了周恩來、李公樸、邹韬奮、茅盾、王炳南等200多位政要和社會名流參加,一時轟動全城。新娘就是沈钧儒的女兒沈譜,新郎是範長江。

  馬鞍山藏身於大禮堂身後,由於兩頭高,中間低,形似馬鞍,被稱為馬鞍山。“山上”最高處到北側的大禮堂平臺垂直距離不到百米。

  在現場看到,經過環境整治,站在馬鞍山上看大禮堂和三峽博物館更加直觀和清晰。靠近大禮堂的崖邊上,還建了一個類似觀景臺的木質建築。此前,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展現,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圍繞打造渝中區全域旅遊、都市旅遊,營造層次分明的山地格局,再現馬鞍山傳統風貌街巷。同時,加強對馬鞍山名人舊居群的保護利用,強化旅遊、文化和特色商業性能,與現有重慶人民大禮堂、重慶三峽博物館有機融合,達成主客共享的開敞街區,建成歷史文化參考窗口。

編輯:www.bakingc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