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粉墻黛瓦到古樸青磚來江南不可錯過的當然還
日期:2019-05-06 / 人氣:
建築與園林的邊界之外,是遍布古鎮、寬寬窄窄的街道和巷弄。其主要街道均沿河而建,伴水而生,也因水得名,埭(高築用以堵水的土堤)、圩(水中圍起的一塊土地)、灣(水流彎曲之處)等後缀常可見於街名之中,如陸家埭、竹行埭、鹽店埭、前漆字圩、後漆字圩、南荒圩街、姚家灣、闵家灣、小菱灣等等,鎮中走上半日,便可通過街名略知各街道的地理成因。
街道與水的共生,是江南傳統市鎮的普遍特色和符號化意向之一。在同裏古鎮,可以見到的河與街的關系是多樣化的,有沿河外街、沿河內街,有內外街,也有沿河廊棚、內街外廊。沿河外街指的是沿河街道,一側是店鋪,一側臨水可行船停船,作為更大的公共空間,與河流的關系更為親密。沿河內街則是與河流相隔一排建築的街道,兩側均有店鋪。內外街則是同裏古鎮獨具特色的一種關系模式,又稱為“上下街並行”格局,上街即內街,下街即外街,“上下街並行”即是兩排建築夾一條內街,再帶一條臨河外街。建築沿街面河伸出廊棚,是為沿河廊棚,再配以一條內街,則是所謂的內街外廊了。陸家埭和嚴家廊下一帶的廊棚,構成了同裏的又一特色景觀。其廊棚以穿鬥式木架構為支撐,隔水相望,綿延數百米;而其水平舒展的造型,將原本由參差不齊、比例各異的建築組成的街道界面,統領成了長卷般的畫面。在淩家廊下和馬家廊下,更有廊棚呈騎樓狀,夏天便於遮蔭,冬天可充分灑入陽光。
鎮裏幾條繁盛熱鬧的街道,皆是兩側均有商店,有前店後宅,也有下店上宅,古鎮入口處的“明清古街”便是如此。舊時名為“新填地”的“明清古街”,是典型的上下街並行格局。古街入口的門樓上,有費孝通先生題寫的“明清遺風”四個大字,古樸莊重。門洞後的街道為條石路面,兩側為明清時期的建築,兩層起高,白墻青瓦,木製窗扇,繁茂不減當年。
遊賞過古鎮的主要街道,便可穿身進入數不清的裏弄、宅弄。這些巷弄與街道垂直銜接,像公共空間的毛細血管一般,四通八達,伸入各個角落。在千條百缕的巷弄中,最使人流連者,當屬北起魚行橋,南至南埭,穿越洪字圩,連貫達200 米的穿心弄了。此弄是高墻窄弄,最窄處0.8 米寬,僅容一人行走,墻的高和近,愈發襯托出了弄的深與遠,兩側建築略微錯位,弄的走勢也呈現略微的曲折變化。遊人穿行於熙攘的街道,一不留神撞進寂落的窄弄,視線遠處,盡頭的景物時而閃現,時而又消失不見。左右兩側的界面,從粉墻黛瓦到古樸青磚,或柔和細膩,或粗糙質樸,倏忽間又變成不知誰家院落。越走越深,街市的喧嚣也漸行漸遠,倘若鞋底輕叩石板,便會響起一串清脆響亮的哒哒聲,余音回蕩,久而不絕。江南多雨,將青石板鋪設於陰溝之上,本是出於排水便利的考慮,不曾料想到,這無心插柳的作法,竟給一條小弄帶來了妙趣横生的行走體驗。
走遍古鎮街巷,可見的鋪裝材料大都是石板,然而其鋪裝方式卻花樣繁多。除采用碎石、條石、方石等不同類型的石頭外,還常可見“人”字形、“一”字形的鋪設;街道兩側以青磚、方石、碎石等鎖邊;建築門口周邊,則以條石連接步道。行走在同裏的街巷中,尺度的轉換、界面的收放、肌理的漸變,形成了連續的提示與視覺的引導,讓人沈浸其中,不知不覺間展開對各種空間的探究。
古鎮網絡狀的水系影響着街巷的生成和擴展,也形成了團狀的城鎮格局。正如網絡狀的水系有分明的層次、細密的支流一樣,寬寬窄窄的街巷相互連接,遇水架橋,也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,供應給人們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。
編輯:www.bakingcn.com